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種類 » 我國戲曲古典服裝以哪個朝代為主
擴展閱讀
如何畫服裝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學生毛呢大衣怎麼搭配 2023-08-31 21:54:11

我國戲曲古典服裝以哪個朝代為主

發布時間: 2023-08-31 09:47:09

1. 我國戲曲的服裝基本上是以哪個朝代的服裝為基礎的

中國傳統戲劇服裝俗稱「行頭」。從屬於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戲劇服裝,屬於「寫意藝術體系」,是一種由生活化服裝加工提煉而成的藝術化服裝,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歷史生活服裝又並非歷史生活服裝,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化服裝。傳統戲劇服裝憑借和依賴物態化了的服裝美學意蘊,與傳統戲劇表演的程式性、虛擬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為人物的傳神抒情」服務為最高的美學追求目標。具有程式之美、律動之美、裝飾之美和符號之美的意蘊。

表現形式
編輯
服裝作為戲劇中審美客體最直觀的外在形式,通過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三種主要表現形式,強化了自身在戲劇綜合因素中的主動性,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戲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個性的表達。
追溯戲劇的起源——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在狂歡的酒神祭典上,把自己裝扮成理想中的諸神,盡情舞蹈,帶著昂然自得的歡喜欲狂,大步行走、跳躍、歌唱,以此表現一種「使動物說話,使大地流出牛乳和蜂蜜」的超自然力量。作為與人最貼身的服飾,與舞者的儀態、動作、表情一起,展示舞者縱情狂歡的喜悅靈魂。在這最原始的戲劇形態中,戲劇服裝的表現功能就有了最初的體現:再現古希臘人理想中神的形象。戲劇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因而戲劇服裝自然不同於生活服裝,它更典型地塑造、表現了人物形象。戲劇服裝還是綜合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台詞、動作、布景、燈光、音樂等因素共同構成了戲劇的整體系統。由於這種戲劇結構的綜合性,決定了戲劇服裝本身是一種多方位的投射因素,一種能激發創意、加強表現力的形式語言。
隨著戲劇的不斷發展和戲劇體系的不斷完善與規范,戲劇服裝的表現力也愈發突出。在戲劇中,服裝作為審美客體最直觀的外化形式,從序幕至終場,始終提供著劇中潛在的背景與情感信息,引導觀眾進入某種特定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根據劇情要求及塑造角色類型的需要,可以確立戲劇服裝以下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

2. 古裝戲曲的服裝是以什麼朝代

戲曲服飾基本以明代服裝為基礎。

戲劇服裝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其特點為體現身份、年齡、職業等,作用為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

中國傳統戲劇服裝俗稱「行頭」。從屬於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戲劇服裝,屬於「寫意藝術體系」,是一種由生活化服裝加工提煉而成的藝術化服裝,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歷史生活服裝又並非歷史生活服裝,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化服裝。

傳統戲劇服裝憑借和依賴物態化了的服裝美學意蘊,與傳統戲劇表演的程式性、虛擬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為人物的傳神抒情」服務為最高的美學追求目標。具有程式之美、律動之美、裝飾之美和符號之美的意蘊。

戲劇服裝之官衣:

文官的官服。用於中級文官(個別情況如新科狀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源於明代官服—盤領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與蟒相同,唯不綉紋樣,用素色緞料製成。胸前與後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上面綉飛禽及旭日海水。明、清兩代,以「補子」紋樣區分官階、身份,文綉飛禽,武綉走獸,所綉紋樣皆有嚴格規定。

但京劇眼裝官衣上的「補子」,僅起到藝術符號的作用。

官衣以顏色區別大致的官級:紫色、紅色表示身份品位最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帶。

3. 為什麼戲曲服飾以明代為主

中國傳統的戲劇服裝是古代服飾的美化與藝術的再創造,它以明代服飾為主,融合了從唐代至清朝的各時代服飾式樣。通過分析明代戲曲舞台藝術服飾,可以看出明代的舞台藝術服飾已經在前人的基礎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並為後人對舞台藝術服飾的繼續探究開拓了思路。

4. 中國戲劇的特點

中國的戲曲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首先,體現在中國戲曲的古老上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列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古希臘悲劇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這是人類戲劇的童年時期,有著至今令我們津津樂道的輝煌。但是這一段輝煌的戲劇到公元前2世紀末就告結束了。

印度梵劇產生很早,但現存的劇本最早是公元1—2世紀的。到公元12世紀,隨著梵劇古典文學的衰落,印度梵劇也就消亡了。

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

蘇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表演體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擬現實場景的、創造生活幻覺的話劇表演體系。

德國的布萊希特表演體系:指的是將舞台視為流動空間的、無場景無場次的、使演員與觀眾產生意識交流(即所謂演員與角色的「間離效果」),並帶有某種哲理意味兒的戲劇體系。

梅蘭芳的中國戲曲表演體系:是「神形兼備」(即寫意)的戲劇表演體系。

其次,體現在它的發展過程與歐洲的戲劇截然相反

歐洲戲劇走的是各種藝術因素逐漸分化、獨立的道路。歐洲戲劇發端最早,古代希臘每年春冬兩季都要舉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春季的「酒神頌」,冬季的「狂歡隊伍之歌」,都有化裝,有歌有舞。到公元前6世紀以後,經過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隊的作用漸漸縮小,對話、表演的功能逐漸加強,形成一種以對話和外部形體動作為基本手段的戲劇形式,詩的語言也逐漸被模仿性的生活語言代替。詩劇轉化為話劇。分化出去的歌、舞又獨立出歌劇、舞劇這樣的新形式。

中國戲曲的發展過程中,戲劇性成分逐步在增加,不但融合歌、舞、說、演等主要的藝術因素,還在向前發展的路上,隨時把當時的新興技藝吸收融合進來,成為綜合體的一部分。

第三,體現在中國戲曲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上

古代希臘一般把藝術劃分為五類,即音樂、繪畫、雕塑、建築和詩。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論述的是史詩和悲劇。實際上,戲劇兼有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成分,並且後來逐漸被認定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一種綜合藝術。戲曲的這種綜合藝術的特徵更加突出。戲曲里不但有詩,有音樂,有繪畫,有舞蹈,還有說唱,有雜技,有武術,甚至有魔術,有體操……

藝術:文學(詩)、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舞蹈、戲劇、電影、廣播、電視。

戲劇稱為「第七藝術」

第四、體現在它品貌獨特

用西方的戲劇理論和體系常常無法來定義中國戲曲。西方的戲劇理論按照傳統習慣,戲劇學類單指話劇,歌劇、舞劇都被排除在外的。歌劇劃歸音樂學科,舞劇劃歸舞蹈學科。所以,西方人覺得中國戲曲這種形式很怪,不規范。他們長期以來無奈地把京劇稱作「北京歌劇」(Pekingopera)

首先,就體現在它的綜合性上

王國維先生說:戲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

唱:是戲曲演出中劇中人物進行內心情感抒發或敘事的主要方式,根據不同的劇種,採用不同的音樂形式。

就唱詞而言,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為曲牌體,如崑曲、高腔等;一為板腔體,如京劇、評劇、各類梆子戲等。

念:是戲曲演出中對人物間的對白或獨白的總稱,是一種詩歌化、音樂化的戲劇語言。 京劇念白有京白、韻白之分, 崑曲則用韻白或蘇白。

做:是對戲曲演員的身段、表情、氣派、風度等表演的總稱。

戲曲的做,多為程式性的動作大都寫意。

打:也叫「開打」,有時表現兩人的對打,有的則是集體的戰爭場面。 戲曲的開打具有極強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現性,也多寫意而非寫實。

其次,體現在它的寫意性上

所謂「戲在演員身上」。

與生活語言和動作相比,戲曲表演的動作具有變形、強化(誇張)、美化的性質

戲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桌椅即為桌椅,如表現廳堂、書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環境。

有時桌椅則不是桌椅,桌子可以做床,可以做山;椅子可以做窯門,可以做井。

桌椅具體指什麼,起決定作用的是演員表演。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無所不指。

臉譜的象徵意義總體來說是「紅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臉,忠勇似關羽者多塗紅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蘭臉,剛正無私者多用黑臉,喜興者勾笑臉,愁苦者勾哭臉。臉臉鮮明,人人生動,觀眾睹臉則知其人,這是戲曲簡便的一面,也是它形象的一面。

中國戲曲服裝基本上以明清服裝為主要樣式,同時參照表現故事的朝代給以一定的變化。它的寫意性,表現在它對季節、時代、地域等服裝特點的忽略,它只考慮戲曲服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等與人物塑造相關的方面。

戲曲的服裝不僅要有裝飾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它們應起的作用。戲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帶、紗帽的帽翅、腳上的厚底等無不具有可舞性,無不參與人物形象的塑造。

戲曲舞台上可以用一個「圓場」表示地點的變化,可以用「急三槍」的曲牌表現一個原來曾經提過的豐富內容,這便是「無話則短」;(急三槍的用途非常廣泛。凡一般修書、看信、小場面的飲酒。文武官員上朝,回府、武將過場、報告消息。皆可用此曲牌。)

戲曲舞台上同樣也可以用一段長達二十分鍾的「慢板」來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也可讓大將在戰勝敵人後,用一大段「槍花」或「刀花」表演來抒發他(她)獲勝後的喜悅。這便是「有話則長」,因為這些內容對人物塑造和情節表現有益。

第三,體現在程式化上

程式的原意是規程、規范、法式;立一定的準式、規范以為法,謂之程式。換個說法,戲曲的程式就是一種規范化的表演格式和套路。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等說法,講的就是戲曲技巧復雜高難,訓練不易。

「欲左必先右,欲上必先下,欲進必先退,欲收必先放,欲輕必先響,欲慢必先快,欲直必先彎,欲正必先斜:欲矮必先高,欲浮必先沉」等等的原則要掌握

程式化[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五功:唱、念、做、打、舞

念:比如《失街亭》中的馬謖,丞相升帳,四將起霸的趙雲、馬岱、王平分別以平實的口吻自報姓名,唯馬謖報名十分張揚。他把「馬」字聲音放得很長,並加兩個「哈哈」的抖音;及至「謖」字猛然一收,狠狠地咬在嘴裡,且搖頭晃肩,自得之狀可掬。

這一放、一收、一晃至少傳達出三個信息:

一、剛愎自用,性格決定了命運;

二、這出戲里馬謖是個角兒,有資格「放分兒」;

三、展示演員的功力,嘴上的勁頭。

《挑華車》兀術報名也很有趣,自己的頭銜一個也不能少:「孤,大金邦四太子掃宋大元帥昌平王御諱完顏宗陛皇號兀術!」有聲有色,一氣呵成,頗為自尊、自信、自得。

它告訴觀眾岳元帥的這位對手非同小可,也暗示了所面臨的戰斗將是十分險惡的。加強對手的分量也就增加了主人公的分量。

楊小樓,在《霸王別姬》中一句「酒——來!」,銀瓶乍裂水漿迸,霸王的激懣凄冷之音,英雄末路之情,動人心魄。慢說虞姬聞之心碎,我聽錄音(還只是有聲無像)至此也要打個冷戰。

這里只念兩個字,劇場效果決不比念個千八百字的獨白差。這就是古人所謂「惜墨如金」的表現力吧——它讓你感到許多,而不只是聽或看到許多。

表演功法

1、毯子功:指戲曲演員所要掌握的翻打跌撲功夫,如「搶背」、「吊毛」、「虎跳」、「跟頭」等。

2、腰腿功:指戲曲演員所要掌握的腰腿功夫,如「下腰」、「涮腰」、「踢腿」、「耗腿」等。

3、甩發功:指戲麴生行演員所要求掌握的利用頭上所戴的「甩發」表達即定情緒的功夫,一般當遇到悲憤、驚恐情境時使用。

4、翎子功:指戲曲小生演員利用頭上所戴的翎子表達即定情緒的功夫,一般包括「涮翎」、「掏翎」等。

5、髯口功:指戲曲老生行演員利用所戴髯口(鬍子)表達即定情緒的技巧,如「理髯」、「抖髯」、「挑髯」等。

6、水袖功:指戲曲旦行演員所要求掌握的利用「水袖」表達情感的技巧,如「抖袖」、「翻袖」、「揚袖」等。

7、扇子功:指戲曲小生演員所要求掌握的運用手中扇子的技巧。

看戲要懂「戲曲的虛擬化」這個門道

對空間流變的虛擬:

戲曲舞台是一個流動的空間,人物在不斷的上下場,也就在不斷地表現時間的變遷和地點的更迭。時間變遷的表現方法在於對時間的虛擬,運用演員的演唱和表演去向觀眾說明。而地點的更迭,即空間的流變,則是通過演員的「圓場」。演員在舞台上走上半個、一個或多個「圓」,即表示了人的從一個地方到達了另一個地方,無論這兩個地方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只需「圓場」一走,足矣。

對周邊環境的虛擬:

戲曲舞台上對周圍環境的虛擬的用法是最多的,因為戲曲舞台的表現原則是用最為簡單的布景和裝置表現盡可能多的內容,所以周圍的環境多不在舞台表現范圍之內,它們多被虛化,而由演員的行為和演唱去「說明」人物所處的環境。而這種虛擬環境的再現也需要觀眾的聯想力。

對時間的虛擬:

戲曲舞台上的時間是靈活自由的,是對生活時間的虛擬。有的是時間的有意拉長,如大將戰勝敵人後的耍槍花或刀花,是用拉長時間或時間暫時停止的辦法來表現人物戰勝敵人的高興心情。有的是時間的有意縮短,如一般用一段或幾段唱表現一夜的過去,如用「急三槍」的曲牌省略不必要交待的內容。有時是時間的假定,如《三岔口》在燈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現黑夜即是。

對動作對象的虛擬:

戲曲舞台上人物動作有時具備動作對象,有時則可以將其省略。有的是全部省略,如人物上樓梯,則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樓的動作,樓梯卻是沒有的;人物開窗,窗子也被省略了。有的是部分省略,如人物騎馬,馬被省略了,卻還有馬鞭;人物行船,船與水被省略了,卻還有船槳。這是戲曲簡約化的表現,也是虛擬特徵的表現。

5. 京劇戲衣基本上沿用的是哪個朝代的服裝

京劇戲衣,基本上沿用的是明代服裝的樣式,演哪個朝代的戲,均可通用。飾演少數民族的,或者是番邦人物通常穿清朝服裝或者就是那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其中最常見的有包拯穿的蟒袍,陸文龍穿的大靠,黃天霸穿的開氅,寇準穿的官衣,武松穿的箭衣,以及道袍、披等。

北京戲裝品種繁多,樣式美觀,大致可以分為「傳統戲衣」、「盔頭道具」、「刀槍把子」、「髯口馬鞭」、「頭套」、「頭面靴鞋」、「舞台幕布」等八大類。

戲曲界有句行話,叫做「寧穿破,不穿錯」。因為,戲曲服裝已成為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種外在手段,所以,什麼人穿什麼衣服,戴何種帽子,都有明確規定,而不是單純依據歷史事實來決定。如在色彩方面,戲裝的紅、綠、黑、白、黃等色,用來表現戲中的主要人物;紫、藍、粉等色,用來表現次要人物。在造型方面,則以方、正、厚、重,來表現正派憨厚、忠貞善良;以尖、圓、小、薄來表現滑稽可笑或陰詐奸險。一言蔽之,戲裝在塑造人物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6. 古代服飾分為哪幾個朝代或大類

古代服飾有6個朝代。

1、秦朝服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2、漢代的冠服制度

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

3、魏晉時期

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姿容飄逸的魏晉風度也反映到了漢服上,這一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

4、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胡服。本來是窄袖。後來到南北朝,南方漢人把袖子改得很寬很寬,褲子也改得很寬很寬變成大口褲。太平無事時撒開褲管,飄逸;遇急事就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實用。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

6、隋唐漢服

唐代官服。 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圓領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細麻布製成,領、袖、襟加緣邊,在衫的下擺近膝蓋處加一道橫襕,故又稱「襕衫」。

7. 我國戲曲舞台上的古典服裝以哪個朝代為主

戲劇服飾以明代服裝為基礎,有漢、唐、宋代服裝的痕跡,吸收清代服裝造型和圖案。戲劇服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受時間、朝代、季節的限制,在展示中國數千年歷史故事的數以千計的劇目中游刃有餘。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崑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時穿著的服飾扮相也隨之完成,它們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飾為範本,並採取強調角色個性的美化,以符合舞台審美的需求,它能夠鮮明地塑造劇中人物的角色,強化其特徵,使之成為戲曲舞台上的焦點。